后七子
后七子,明嘉靖、隆庆年间中国明代的文学流派,成员包括李攀龙、王世贞、谢榛、宗臣、梁有誉、徐中行、吴国伦、余日德、张佳胤。以李攀龙、王世贞为代表。
名称首见于《明史·文苑·李攀龙传》 。因在前七子之后,受李梦阳、何景明等人的影响,继续提倡复古,相互呼应,彼此标榜,声势更为浩大,世称他们是后七子。故称后七子;又有“嘉靖七子”之名。他们在李梦阳、何景明等前七子之后,继续提倡复古,彼此标榜,声势更为浩大,世称后七子。
-
李攀龙(明代著名文学家,“后七子”领袖)
李攀龙(1514—1570),字于鳞,号沧溟,汉族,历城(今山东济南)人。嘉靖进士,官至河南按察使。明代著名文学家。继“前七子”之后,与谢榛、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,为“后七子”的领袖人物,文学观点和创作风格大体上与前七子相同。被尊为“宗工巨匠”,主盟文坛20余年,其影响及于清初。著有《沧溟集》。
-
王世贞(明代文学家、史学家,后七子领袖)
王世贞(1526—1590),字元美,号凤洲,又号弇州山人,明朝太仓(今江苏太仓)人,文学家、史学家。嘉靖二十六年(1547年)进士,授刑部主事,屡迁员外郎、郎中,又为青州兵备副使。迁浙江右参政、山西按察使,又历广西右布政使,入为太仆寺卿。万历二年(1574年)以右副都御史抚治郧阳,数奏陈屯田、戍守、兵食事宜。因忤张居正罢官。屡起屡罢,久之,起为南京兵部右侍郎,擢南京刑部尚书,以疾辞归。“后七子”领袖之一。有《弇州山人四部稿》《弇山堂别集》《艺苑卮言》《史乘考误》等。
-
谢榛(明代布衣诗人,后七子代表)
谢榛(1495—1575),字茂秦,自号四溟山人,又号脱屣山人。山东临清人。与李攀龙、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,为“后七子”之一,初以布衣为七子领袖。在“后七子”中,是唯一提出较完备的论诗主张的人。其诗及诗论,在当时及其后,都有较大影响。一生浪迹四方,未曾入仕。眇一目,自幼喜通轻侠,爱好声乐。有《四溟集》《四溟诗话》。
-
宗臣(明代文学家,后七子之一)
宗臣(1525一1560),字子相,号方城山人,兴化(今属江苏)人。嘉靖二十九年(1550年)进士,任刑部主事、吏部员外郎等职。性耿介,囚作文祭杨继盛而得罪权奸严嵩,贬为福建布政使司左参议,后以抗御倭寇有功,迁提学副使,卒于任上,年仅三十六岁。与李攀龙、王世贞、谢榛、粱有誉、徐中行、吴国伦齐名,合称为“后七子”,散文成就在“后七子”中较为突出,有《宗子相集》。
-
梁有誉(明代文学家,“后七子”成员)
梁有誉(1519年10月9日—1554年11月27日)字公实,明代文学家,广东顺德人,嘉靖二十二年(1543年)乡举,二十九年(1550)中进士第,授刑部主事,故世称“梁比部”。因其为...
-
徐中行(明代文学家,“后七子”之一)
徐中行(1517年9月5日—1578年11月11日 ),明代文学家,“后七子”之一,字子舆、一作子与、号龙湾,又称天目山人,湖州长兴人(今属浙江)。美姿容,善饮酒。嘉靖二十九年(...
-
吴国伦(明中期文学流派“后七子”重要成员)
吴国伦(1524年2月25日—1593年7月21日) ,字明卿,号川楼、惟楚山人、南岳山人,汉族,武昌府兴国州尊贤坊三甲人(今属湖北省阳新县兴国镇富川街三眼井)人,明朝嘉靖、万历...
-
张佳胤(明朝大臣、文学家,“后七子”之一)
张佳胤(1526年8月12日-1588年8月7日),避雍正帝讳,又作佳印、佳允,字肖甫、肖夫、肖父,初号泸山,号崌崃山人(一作居来山人),四川布政使司重庆府铜梁县(今重庆市铜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