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蜀

唐代 杜甫

原文 译文 拼音版

五载客蜀郡,一年居梓州。

译文:我在成都客居了五年时间,其中有一年是在梓州度过的。

注释:蜀郡:秦灭古蜀国,始置蜀郡。梓州:四川三台,唐肃宗乾元元年(758年)改梓潼郡为梓州。

如何关塞阻,转作潇湘游。

译文:岂料兵荒马乱,关山交通阻塞,我为什么反要远赴潇湘做客呢?

注释:如何:犹岂料。关塞:边关;边塞。潇湘:湘江与潇水的并称,二水是湖南境内两条重要河流,此泛指湖南地区。

世事已黄发,残生随白鸥。

译文:回顾平生万事,一无所成却已经年老,余生只能像江上白鸥一样漂泊。

注释:世:一作“万”。黄发:年老。残生:残余的岁月、生命。

安危大臣在,不必泪长流。

译文:国家安危大计自有当政大臣支撑,我这个不在其位的人何须枉自老泪长流呢!

注释:大臣:泛指朝廷掌权者。不:一作“何”。

小提示:杜甫《去蜀》的翻译内容,由诗友提供,点击下面“完善图标”可撰写译文。

作品简介

  《去蜀》作于唐代宗永泰元年(765年)。这年四月,杜甫的朋友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府尹严武去世,他在蜀中失去依靠,于五月离开成都,乘船东下,写了这首以“去蜀”为题的诗。

参考资料:

1、周啸天 等.唐诗鉴赏辞典补编.成都:四川文艺出版社,1990:286-288

创作背景

  《去蜀》作于唐代宗永泰元年(765年)。这年四月,杜甫的朋友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府尹严武去世,他在蜀中失去依靠,于五月离开成都,乘船东下,写了这首以“去蜀”为题的诗。

参考资料:

1、周啸天 等.唐诗鉴赏辞典补编.成都:四川文艺出版社,1990:286-288

杜甫

杜甫

唐代诗人

杜甫(712-770),字子美,自号少陵野老,世称“杜工部”、“杜少陵”等,汉族,河南府巩县(今河南省巩义市)人,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杜甫被世人尊为“诗圣”,其诗被称为“诗史”。杜甫与李白合称“李杜”,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“小李杜”区别开来,杜甫与李白又合称“大李杜”。他忧国忧民,人格高尚,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,诗艺精湛,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,影响深远。759-766年间曾居成都,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。

查看更多

推荐诗词

分类推荐

更多

热门诗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