送应氏二首
〔两汉〕
其一
步登北邙阪,遥望洛阳山。
译文:一步步登上北邙山山坡,远远望见洛阳四周群山。
注释:北邙:山名,在洛阳东北。阪,同“坂”,山坡。
洛阳何寂寞,宫室尽烧焚。
译文:洛阳城显得多么的寂寞,昔日的宫室全都被烧焚。
注释:宫室句:初平元年(公元190年),董卓挟汉献帝迁都长安,把洛阳的宗庙宫室全部焚毁。
垣墙皆顿擗,荆棘上参天。
译文:随处可见的是残垣断壁,荆棘高高仿佛上与天齐。
注释:顿:塌坏。擗:分裂。参天,上高至天。荆棘参天,形容十分荒凉。
不见旧耆老,但睹新少年。
译文:再也寻不见旧时的老人,看到的尽是些小伙少年。
注释:耆:六十岁以上的人。耆老,犹言德高之老年人。
侧足无行径,荒畴不复田。
译文:踏足地面觅不出条路径,荒芜了的土地谁来耕田!
注释:畴:田亩。田:动词,耕种。
游子久不归,不识陌与阡。
译文:游子已经多年没有归来,再也认不得交错的陌阡。
中野何萧条,千里无人烟。
译文:原野是何等的萧条,千里地见不到人烟。
念我平常居,气结不能言。
译文:想起平日一道生活的人,伤心哽咽竟无片语只言。
注释:念我句:这句是代久不归的游子(即应氏)设词,应氏曾居家于洛阳。平常居,一作“平生亲”。
其二
译文:太平的盛世百年难见,欢乐的聚会不可常逢。
注释:清时:太平之时,黄河变清,叫清时。嘉会:欢会。
清时难屡得,嘉会不可常。
译文:天地之悠悠无穷无尽,人生之寿命短如晨霜。
注释:终极:穷尽。
天地无终极,人命若朝霜。
译文:愿我的好友诸事顺利,平安抵达邺城的北方。
注释:嬿婉:欢乐。我友:指应氏。之:去,往。朔方:北方,指邺之冀州。
愿得展嬿婉,我友之朔方。
译文:亲密的友人聚首相送,设宴饯行在名都洛阳。
注释:亲昵:朋友。河阳:孟津渡,在河南省孟县南。
亲昵并集送,置酒此河阳。
译文:难道是酒宴不够丰盛?是宾客觥酬不够欢畅。
注释:中馈:酒食。这句说:难道是预备的酒食不够吗?是因为在此离别之际,饮一千杯酒都还觉得不够罢了。
中馈岂独薄?宾饮不尽觞。
译文:情谊越深则离别越苦,怎能不使我心愧难当?
注释:爱至句:犹言朋友之间情谊越深,离别时的悲苦就越深。
爱至望苦深,岂不愧中肠?
译文:此去的山川既阻且长,离别时匆匆会面更难。
注释:别促句:离别的时间过得很快,再见面却遥遥无期。
山川阻且远,别促会日长。
译文:我多希望化成比翼鸟,与你们展翅一同飞翔。
注释:翮:鸟翎的茎,代指鸟的翅膀。施翮:展翅。
愿为比翼鸟,施翮起高翔。
小提示:曹植《送应氏二首》的翻译内容,由诗友提供,点击下面“完善图标”可撰写译文。
- 复制
- 喜欢
- 完善
作品简介
这组诗作于建安十六年(211年),曹植时年二十岁。应氏指应瑒、应璩兄弟,二人并为曹植的好友。曹植作此诗时离董卓作乱已历二十余年,因为不断的军阀混战,。昔日繁华的京都已经残破不堪,面对荒凉萧条景色,又想到马上要与友人各奔一方。于是他写下了《送应氏二首》。
参考资料:
1、吴小如 等.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.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92:280-281
创作背景
这组诗作于建安十六年(211年),曹植时年二十岁。应氏指应瑒、应璩兄弟,二人并为曹植的好友。曹植作此诗时离董卓作乱已历二十余年,因为不断的军阀混战,。昔日繁华的京都已经残破不堪,面对荒凉萧条景色,又想到马上要与友人各奔一方。于是他写下了《送应氏二首》。
参考资料:
1、吴小如 等.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.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92:280-281
推荐诗词
人月圆 即事
池塘半亩新荷小,梦稳日方长。藤床竹枕,心平气爽,初夏风光。青春何处,年华如逝,无限思量。寄怀只在,风花雪月,恕我清狂。
送李知章下第归河北
斗鸡击剑邺王台,万古英雄死不埋。子去悲歌宜有和,露萤白首亦常材。
丁寓田家有赠
君心尚栖隐,久欲傍归路。在朝每为言,解印果成趣。晨鸡鸣邻里,群动从所务。农夫行饷田,闺妾起缝素。开轩御衣服,散帙理章句。时吟招隐诗,或制闲居赋。新晴望郊郭,日映桑榆暮。阴昼小苑城,微明渭川树。揆予宅闾井,幽赏何由屡。道存终不忘,迹异难相遇。此时惜离别,再来芳菲度。
秋夜雨有感言怀二首 其一
客里逢秋感已深,可堪秋夜对秋霖。江湖未遂希文志,丘壑空悬永叔心。云压戍楼迷画角,风传警枕乱清砧。谁怜怀国思乡处,无限愁肠自苦吟。
长安四时辞四首 其四
红袖炙瑶笙,夜醉平原馆。拂曙共鸣珂,天街雪花满。
蓼莪吟为朱公路作
昨日春雨好,莪叶青青小。今日秋霜飞,青青尽枯槁。秋霜春雨各有时,两丸东西宁少迟。儿今得官亲不在,满地寒蒿不堪采。
七言今体台湾哀词四首 其三
鲁仲千金耻帝秦,竟看时事化埃尘!有怀蹈海鳌梁折,无泪填河蜃气皴。岛屿于今成粪壤,江山从此署「遗民」!棼棼玉石昆冈火,换尽红羊劫外人。
浣溪沙
濯粉池妆带雾收。泛兰双桨尚迟留。物情天气喜清游。吹梦楝风成旧暖,润香梅雨入新愁。燕归犹傍小红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