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
〔唐代〕
一从弃鱼钓,十载干明王。
译文:自从放弃鱼钓生活,十余年来求见明王。
注释:一从:自从。鱼钓:指隐居生涯。十载:自开元二十二年(734)作者“献书阙下”(《感旧赋》序)至天宝元年(742)作此诗时,历时九载,“十载”乃举其成数。干明王:向君王求取功名。干,干退,求取。明王,即明主,指皇帝。
无由谒天阶,却欲归沧浪。
译文:可叹无路踏上天阶,又想回那隐居之乡。
注释:谒天阶:谒见天子。天阶:登天的阶梯,这里指通向皇宫的台阶。沧浪:水名,具体地址说法不一,这里指隐居之地。
仲秋至东郡,遂见天雨霜。
译文:仲秋季节来到东郡,已见天上降下寒霜。
注释:东郡:隋郡名,唐曰滑州,治所在今河南滑县东。岑此行大抵沿黄河先至滑州,再至匡城,复由匡城至铁丘,再到汴州。雨霜:下霜,“雨”作动词。
昨夜梦故山,蕙草色已黄。
译文:昨夜梦中回到故山,故山芳草色已枯黄。
注释:夜:一作“日”。故山:指作者的少室旧居。蕙草:香草。
平明辞铁丘,薄暮游大梁。
译文:平明时分离开铁丘,太阳落山来到大梁。
注释:平明:天亮的时候。铁丘:在今河南濮阳县北。
仲秋萧条景,拔剌飞鹅鶬。
译文:仲秋分象多么萧条,雁飞声声南归故乡。
注释:拔剌:象声词。鹅鶬:雁的别称。
四郊阴气闭,万里无晶光。
译文:四面郊野阴云笼罩,一望无边昏暗无光。
注释:阴气:阴冷的云雾。晶光,光亮。
长风吹白茅,野火烧枯桑。
译文:长风阵阵吹动茅草,野火点点燃烧枯桑。
注释:白茅:即茅草,至秋季而变白。野火:一指原野上焚烧枯草所纵的火,一指磷火,即鬼火。枯桑:枯干的桑叶。
故人南燕吏,籍籍名更香。
译文:故友您在匡城为官,政绩卓著名声正香。
注释:南燕:唐滑州胙城县(今河南延津东),汉代曰南燕县。胙城与匡城紧邻,故此处以南燕代指匡城。籍籍:形容名声甚盛。
聊以玉壶赠,置之君子堂。
译文:姑且以我玉壶相赠,将它安投放友厅堂。
注释:玉壶:取高洁之意。君子:指周少府。
小提示:岑参《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》的翻译内容,由诗友提供,点击下面“完善图标”可撰写译文。
- 复制
- 喜欢
- 完善
作品简介
这篇作品为诗人离长安东行至大梁后的寄赠之作,创作于天宝元年(742)八月。
参考资料:
1、刘开扬.岑参诗选:四川文艺出版社,1986:15-16
创作背景
这篇作品为诗人离长安东行至大梁后的寄赠之作,创作于天宝元年(742)八月。
参考资料:
1、刘开扬.岑参诗选:四川文艺出版社,1986:15-16
骊姬墓下作(夷吾、重耳墓,隔河相去十三里) - 译文版
过酒泉,忆杜陵别业 - 译文版
函谷关歌,送刘评事使关西 - 译文版
登北庭北楼,呈幕中诸公 - 译文版
北庭贻宗学士道别 - 译文版
九日使君席奉饯卫中丞赴长水 - 译文版
推荐诗词
施明经其熊招饮即席有赠
愁听残蟀语荒菅,添爇明灯照酒颜。共苦干戈催白发,几劳风雨梦青山。挽衣似喜吾身在,话旧难为此夕閒。屈指故人都宿草,眼前尚有茂先孱。
丹青阁
未识丹青意,凭栏试解潮。烟云朝起陆,汀渚暮生潮。山卓数枝笔,天横一幅绡。霞收红晕浅,溪褪绿痕消。个裹风烟冷,于中景物饶。飞黄凌翠阁,寒碧瞰红桥。酒尽香凝瓮,诗成锦掣标。朱衣扶客醉,翠袖殢人娇。屏帐接千里,画图连九霄。长风来水尾,斜日转山腰。赤脚支筇稳,苍头控马骄。老臣今已矣,儿女总金貂。
布袋赞
逢人乞一文,袋进而敌国富。不是下生迟,嫌佛不肯做。
门前有垂杨
门前有垂杨,枝叶何靡靡。飘花欲及地,忽复因风起。摇荡少妇心,天涯念游子。愁多肌肉消,不敢临流水。
西城晚眺
薄暮登城暑气微,风含睥睨欲沾衣。青山满目惭高隐,白发盈头爱落晖。水带平芜双鸟下,云连远寺一僧归。深杯未觉黄昏尽,渔火遥生垂钓矶。
白艾溪
澎湃白艾溪,源恐从天落。滩石剑戟列,喷怒波势恶。篙工手眼亲,飞舫过如箨。达阻有长桥,轻虹□寥廓。参天树列幢,夹岸如山削。中有钓鱼郎,扁舟□寂寞。俗眼急势利,问此何足乐。不钓沧海鳌,须脍潮州鳄。胡为持一竿,默在艾溪脚。我且笑不答,自歌还自酌。日暮鼓枻归,风埃满城郭。
和张寺簿功父得祠
碧海鲸鱼快一逢,不为夜雨泣秋虫。神交已极天人际,玉立仍馀国士风。故垒山川成旧恨,今年桃李着新功。却应袖取经纶手,留待君王复沛丰。
离维扬
不为鲈鱼忆故乡,只缘心事近重阳。鬓丝添得三分白,空被黄花笑一场。